无法之法 乃为至法

作者(Author): 孙克 / 美术观察 二0一三年十一月     浏览人数(Views): 585

——孙克:著名美术评论家,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委员会秘书长,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

无法之法 乃为至法
----郑利平的花鸟画艺术 (《美术观察》2013 11 月)
孙   克

 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是一位很优秀的花鸟画家,他那别具一格的水墨写意花卉作品生机蓬勃,笔墨色彩构成昳丽的画面显示出画家熟练的功力技巧,尤其是他的艺术中流露出的文人气质和现代精神,更深深地打动了我。坦白的说,每当我面对他的花鸟画作品和观看他做画的时候,脑海里不禁会涌出多向的观感:时而兴奋与赞叹,时而欣喜而莫名,时而困惑或质疑。我想,或许有不少喜爱艺术的朋友,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在郑利平的画前走过,而对深于此道的画家和评论家们,更会扰动他们惯常的审美思维线性,或许做出不尽相同的评价。但人们都会肯定,郑利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花鸟画家。
          我认识郑利平很早,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在深圳参加展览、拍卖活动,我和姚有多先生曾经到郑利平家中拜访,知道他是一位喜爱美术也能作画的官员。后来不断有些交往,有一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,竟专门安排了一次他的同学们(据说其中不少如今身居要职)和在京的画家们写写画画的联谊活动。记得在他担任市长、市委书记的时候,我到云浮市去看他,在其居室彻夜的和他长谈艺术、观赏他的花鸟画作品。当时我就惊讶于他能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,如此投入作画,大有当年他同宗的先贤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、政务之暇做书画、啖狗肉的逸风雅韵,谈吐之间涉及国计民生,亦颇有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衷肠。在我所接触过的当下政界,郑利平酷爱画画多少有些“清高”,好像是个另类。其实,郑利平是经济学博士,早年也曾学机械制造、企业管理,又于哈佛大学学公共管理、明尼苏达大学做管理研究。其著作颇有影响,也通文史,学贯中西。所以,当五六年前听到郑利平弃政移师亚洲开发银行任职时,我当然弄不懂这些官场生态,不过我觉得他回归经济学专业“焉知非福”?果然,在这些年里他的艺术有了长足的进展,更宽松的环境、更愉悦的心态,更强的信心,更多的投入,令他越画越好。近见其新作题跋“唯有青露真性灵,闲笔涂来更怡情”;“昔下南洋渡饥荒,今到吕宋逐阳光”,可见其对南洋风土、阳光雨露的热爱,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艺术的愉悦心情。
          人所周知,中国画以其深厚的东方文化精神,超逸的写意造型语言体系,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工具载体,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。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画种各有千秋。其中,尤其以花鸟画最具特色,不仅画面上花鸟鲜活生动,体现了画家心眼中关照的自然物象体现了“物我一体”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,而且自文人画兴盛的千年来,画家们沿着诗歌比兴的传统,赋予花鸟拟人的品格,于是松、梅、竹、菊有了不畏岁寒风雪、孤高不移的“君子”性格,这样,画家看似画花鸟,而更似标榜胸臆,久而久之,题材难免就固化下来,加之传统的授受方法和程式技法特征,传统的花鸟画逐渐形成样式化的绘制与欣赏模式。近代以来,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下,中国人物画、山水画的风格面貌变化较大,而花鸟画则相对稳定,相对于人物画、山水画较多接受西方观念而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“中西结合”的倾向,看起来写意花鸟画方面则显得“纯”一些,比方说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,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的影响仍然很大,小写意方面,不少画家尚在任伯年及海派诸家、陈半丁、王雪涛等前贤们的树荫下。对于艺术的传承来讲,血脉的纯粹应该不是坏事,但精纯不等于固化,艺术的传承、发展、乃至突破,是必然与时代生产力、文化意识和审美倾向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。艺术的发展的独特性往往体现在富有想象力、创造力的个体创作行为上。检视西方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印象画派这段历史,我国自唐宋至20世纪漫长时期绘画史的发展规律无不如此,是大师引领时代,照耀后人,大师的创造意味着发展和突破。(多说一句:按照我这个大师标准看当下满天飞的自命的“大师”们,就有些滑稽了)。
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画当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学习传统及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。郑利平早年也从学习传统入手,曾临习过八大、青藤、吴昌硕、黄宾虹和潘天寿等。早年的作品传承了传统且有诸大家的印记。九十年代中,林墉在高度肯定郑利平艺术成就的同时,曾提及“尽管还未脱尽名家巨制的影响”(《郑利平画集》序,林墉,岭南美术出版社,1995年)。然观其近十年作品,郑利平凭借其深厚的东西方文化修养及其独到的审美视角, 通过对传统的消化吸收及其孜孜不倦的创新实践,“名家巨制的影响”已荡然。大家都感到他有足够的才气,胆子大,不完全遵照前人的蹊径去走。为此我想到多少年来,花鸟画的基本图式,包括题材的主从、布局的顾盼、落笔的前后,勾花点叶的次序,难免形成程序惯性,由此既形成了师承门派(风格的差异)的区别,也难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。前人有言,学花鸟“先易后难”,所谓“易”,是指对象的形貌有规律易掌握,更指技法有套路,循此则入门不难,但作花鸟对画家的文化素质、审美品格、笔墨修养,尤其是画家的想象力、创造性,这种内在的要求更高,这就是真正的“难”处。初看上去,郑利平的画门派并不清晰,技法体系也不十分周密,但是看多了以后,会发现在他似不经意和飘洒超逸的笔法之中,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笔墨规律、笔法墨法、布局的主次前后、疏密聚散、色墨相间配比的厚重浓烈、清幽淡雅的意境,把握得很有分寸,手法更是相当娴熟。我看他作画时,似乎胸无定法,但下笔迅捷,笔笔生发,随机而运,成品往往出乎意料。郑利平成功地学习了传统而后又成功地跳出传统的定式套路,从传统的必然王国又回归到其个性抒展的自由王国。我们看到了其对传统的消化、吸收并使其成为艺术创新的强大动力。石涛语:“无法之法,乃为至法”解释了郑利平的艺术现象,道明了郑利平的许多作品何以如此脱俗,时时有出人意料的表现。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很有天分。如今人们承认没有天分的人学艺术是终生受累白忙活。郑利平是潮汕地区揭阳人,潮汕此地文化深厚,从来誉为“海滨邹鲁”,自明清以来,书画之风极盛,上世纪早期更有多人到上海美专教书和学画,受海派影响很深,人才辈出,至今广州画界潮汕画家居多。郑利平受林墉、林丰俗、李照东等高手影响很深,大家对他的才华都很欣赏。应该一提的是,当代国学泰斗、书画大家选堂饶宗颐老先生更是对他这位天才小同乡青眼有加,为他题写斋号,为其画集做序,且多次为他的画作题记,这是选堂老先生对郑利平艺术成就的肯定。
          一位好的花鸟画家,起码要有两方面的要求,其一是对于花鸟世界的感应和喜爱,要与这个无言的世界有独特的沟通,乃至成为“花痴”“鸟友”。其二,技法的精当,我所谓的精当,一是“精到”,二要“得当”。从中国画的审美精髓来讲,笔墨要有表现力,但是技法表现“过生”或“过熟”皆不可取,这与白石老人的“似与不似之间”,宾虹老人的“绝似与绝不似之间”都是同一种理念。这种技法的掌握运用其实很难,过熟难免近俗,为文人写意画所忌,但文人画的“过生”由于业余性不重表现力而“流于空疏”(鲁迅的批评)。前面所讲花鸟画的难,就在于此。郑利平画花鸟多年,尤其是到了东南亚,那里是热带花草的世界,奇花异草许多虽叫不出名字,但却增加了他的视觉体验,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。在他此后的作品里,出现了更加多样的画材和画面构成,画面和色彩的搭配也更丰富实、斑斓和浓烈。事实上,对于思维活跃的画家来说,写生和体验定然会帮助其不断更新主题乃至风格的变化。例如已故云南画家王晋元是北方人毕业于中央美院,到云南工作后,西双版纳亚热带丰富的植物不仅丰富了作画的题材,更难得的是形成了前人花鸟画所没有的构图壮阔、繁密、饱满、浓烈,色墨辉映,清新奇丽的新风。在水墨写意画方面,郑利平的艺术实践,也迈出了可贵的一步,据我所知的郑利平,虽然没有在专业画院等处任职,但他在艺术上的投入,对艺术规律的深思探索、尤其是笔墨色彩的形式及其技法的锤炼,可谓全身心的投入、精益求精,就像许多业余出身而有成就的画家一样,心理上更求上进而更多付出,郑利平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喜人的、巨大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很勤奋, 所以精品甚多。行文至此,我还是要对几件作品略做点评。其中一种注重场景、多种植物花草组合画面的、感觉饱满丰富“草木华滋”的大幅作品,感觉生机一片、欣欣向荣,奇花异草主次分明,搭配得当,色墨鲜亮,气氛浓烈,洋溢着南洋异域热带激情。看惯了传统梅兰竹菊的观众,一定会感到眼前一亮。如《芳草连天》(2011),《宝和所见》(2010),《天涯飞华》(2013),前两件为近两米竖幅而后件为六尺整纸,十分壮观。另一种画幅略小,更为感性而率意之作,更加令人动容,如《新月闲花入酒杯》(2012)应属红花墨叶一类,此画笔墨极好,厚重灵动如信手拈来,浓墨枯笔似不经意而法度严格。《舞天堂》(2012),此作轻盈灵动,似信手点染,花叶相间,花藤共舞,艳而不俗。另一件《花影东风入旧枝》(2012),此画运笔恣肆,全用中锋,雄强沉实,浓墨重笔,力透纸背,我观此作,似看到画家胸中积墨,奋迅喷涌,笔下千钧。《三月樱花春烂漫》(2012),《玉卉初曼》(2012),这两幅又是信笔轻快,赋色娴雅,另有一种抒情风格。其近十年的作品, 表现行式多样,气象万千, 垮度之大, 手法之新, 从另一角度展露出郑利平随机而出, 抒胸中逸气, 无法之法之艺术风采,此等风格乃中国画发展创新所需的大境界。我从来反对当今流行的将画面格式化并把其当成个人风格的解读. 郑利平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别于时趋, 展现出其生机勃勃, 与时俱进的艺术风采。
我还注意到作于2013年的《四月祥云》,画面下垂嫩黄鲜绿相间的花叶花瓣,用笔用水非常到位,色、墨、水相破相辉,用笔浪漫抒情而有量感,因而画面十分淡雅、轻松而又浑厚,郑利平说,当时完成后感到缺点什么,就点一些墨点,感到不够,又把墨点加大加重,就成了这副画。这件作品看上去很有意思,随意的、说不上形象意义的墨点唱出画面浪漫的笔墨节奏,这件作品因此而洋溢着现代构成的风采。这一种现代感在郑利平的画里几乎随处可见,这也是郑利平在传统花鸟画艺术上的突破。由此可知,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完全可以与时俱进,它的生命力是无尽无休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3年8月于京华道不孤斋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无法之法 乃为至法
----郑利平的花鸟画艺术
孙   克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是一位很优秀的花鸟画家,他那别具一格的水墨写意花卉作品生机蓬勃,笔墨色彩构成昳丽的画面显示出画家熟练的功力技巧,尤其是他的艺术中流露出的文人气质和现代精神,更深深地打动了我。坦白的说,每当我面对他的花鸟画作品和观看他做画的时候,脑海里不禁会涌出多向的观感:时而兴奋与赞叹,时而欣喜而莫名,时而困惑或质疑。我想,或许有不少喜爱艺术的朋友,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在郑利平的画前走过,而对深于此道的画家和评论家们,更会扰动他们惯常的审美思维线性,或许做出不尽相同的评价。但人们都会肯定,郑利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花鸟画家。
          我认识郑利平很早,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在深圳参加展览、拍卖活动,我和姚有多先生曾经到郑利平家中拜访,知道他是一位喜爱美术也能作画的官员。后来不断有些交往,有一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,竟专门安排了一次他的同学们(据说其中不少如今身居要职)和在京的画家们写写画画的联谊活动。记得在他担任市长、市委书记的时候,我到云浮市去看他,在其居室彻夜的和他长谈艺术、观赏他的花鸟画作品。当时我就惊讶于他能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,如此投入作画,大有当年他同宗的先贤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、政务之暇做书画、啖狗肉的逸风雅韵,谈吐之间涉及国计民生,亦颇有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衷肠。在我所接触过的当下政界,郑利平酷爱画画多少有些“清高”,好像是个另类。其实,郑利平是经济学博士,早年也曾学机械制造、企业管理,又于哈佛大学学公共管理、明尼苏达大学做管理研究。其著作颇有影响,也通文史,学贯中西。所以,当五六年前听到郑利平弃政移师亚洲开发银行任职时,我当然弄不懂这些官场生态,不过我觉得他回归经济学专业“焉知非福”?果然,在这些年里他的艺术有了长足的进展,更宽松的环境、更愉悦的心态,更强的信心,更多的投入,令他越画越好。近见其新作题跋“唯有青露真性灵,闲笔涂来更怡情”;“昔下南洋渡饥荒,今到吕宋逐阳光”,可见其对南洋风土、阳光雨露的热爱,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艺术的愉悦心情。
          人所周知,中国画以其深厚的东方文化精神,超逸的写意造型语言体系,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工具载体,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。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画种各有千秋。其中,尤其以花鸟画最具特色,不仅画面上花鸟鲜活生动,体现了画家心眼中关照的自然物象体现了“物我一体”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,而且自文人画兴盛的千年来,画家们沿着诗歌比兴的传统,赋予花鸟拟人的品格,于是松、梅、竹、菊有了不畏岁寒风雪、孤高不移的“君子”性格,这样,画家看似画花鸟,而更似标榜胸臆,久而久之,题材难免就固化下来,加之传统的授受方法和程式技法特征,传统的花鸟画逐渐形成样式化的绘制与欣赏模式。近代以来,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下,中国人物画、山水画的风格面貌变化较大,而花鸟画则相对稳定,相对于人物画、山水画较多接受西方观念而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“中西结合”的倾向,看起来写意花鸟画方面则显得“纯”一些,比方说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,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的影响仍然很大,小写意方面,不少画家尚在任伯年及海派诸家、陈半丁、王雪涛等前贤们的树荫下。对于艺术的传承来讲,血脉的纯粹应该不是坏事,但精纯不等于固化,艺术的传承、发展、乃至突破,是必然与时代生产力、文化意识和审美倾向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。艺术的发展的独特性往往体现在富有想象力、创造力的个体创作行为上。检视西方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印象画派这段历史,我国自唐宋至20世纪漫长时期绘画史的发展规律无不如此,是大师引领时代,照耀后人,大师的创造意味着发展和突破。(多说一句:按照我这个大师标准看当下满天飞的自命的“大师”们,就有些滑稽了)。
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画当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学习传统及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。郑利平早年也从学习传统入手,曾临习过八大、青藤、吴昌硕、黄宾虹和潘天寿等。早年的作品传承了传统且有诸大家的印记。九十年代中,林墉在高度肯定郑利平艺术成就的同时,曾提及“尽管还未脱尽名家巨制的影响”(《郑利平画集》序,林墉,岭南美术出版社,1995年)。然观其近十年作品,郑利平凭借其深厚的东西方文化修养及其独到的审美视角, 通过对传统的消化吸收及其孜孜不倦的创新实践,“名家巨制的影响”已荡然。大家都感到他有足够的才气,胆子大,不完全遵照前人的蹊径去走。为此我想到多少年来,花鸟画的基本图式,包括题材的主从、布局的顾盼、落笔的前后,勾花点叶的次序,难免形成程序惯性,由此既形成了师承门派(风格的差异)的区别,也难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。前人有言,学花鸟“先易后难”,所谓“易”,是指对象的形貌有规律易掌握,更指技法有套路,循此则入门不难,但作花鸟对画家的文化素质、审美品格、笔墨修养,尤其是画家的想象力、创造性,这种内在的要求更高,这就是真正的“难”处。初看上去,郑利平的画门派并不清晰,技法体系也不十分周密,但是看多了以后,会发现在他似不经意和飘洒超逸的笔法之中,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笔墨规律、笔法墨法、布局的主次前后、疏密聚散、色墨相间配比的厚重浓烈、清幽淡雅的意境,把握得很有分寸,手法更是相当娴熟。我看他作画时,似乎胸无定法,但下笔迅捷,笔笔生发,随机而运,成品往往出乎意料。郑利平成功地学习了传统而后又成功地跳出传统的定式套路,从传统的必然王国又回归到其个性抒展的自由王国。我们看到了其对传统的消化、吸收并使其成为艺术创新的强大动力。石涛语:“无法之法,乃为至法”解释了郑利平的艺术现象,道明了郑利平的许多作品何以如此脱俗,时时有出人意料的表现。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很有天分。如今人们承认没有天分的人学艺术是终生受累白忙活。郑利平是潮汕地区揭阳人,潮汕此地文化深厚,从来誉为“海滨邹鲁”,自明清以来,书画之风极盛,上世纪早期更有多人到上海美专教书和学画,受海派影响很深,人才辈出,至今广州画界潮汕画家居多。郑利平受林墉、林丰俗、李照东等高手影响很深,大家对他的才华都很欣赏。应该一提的是,当代国学泰斗、书画大家选堂饶宗颐老先生更是对他这位天才小同乡青眼有加,为他题写斋号,为其画集做序,且多次为他的画作题记,这是选堂老先生对郑利平艺术成就的肯定。
          一位好的花鸟画家,起码要有两方面的要求,其一是对于花鸟世界的感应和喜爱,要与这个无言的世界有独特的沟通,乃至成为“花痴”“鸟友”。其二,技法的精当,我所谓的精当,一是“精到”,二要“得当”。从中国画的审美精髓来讲,笔墨要有表现力,但是技法表现“过生”或“过熟”皆不可取,这与白石老人的“似与不似之间”,宾虹老人的“绝似与绝不似之间”都是同一种理念。这种技法的掌握运用其实很难,过熟难免近俗,为文人写意画所忌,但文人画的“过生”由于业余性不重表现力而“流于空疏”(鲁迅的批评)。前面所讲花鸟画的难,就在于此。郑利平画花鸟多年,尤其是到了东南亚,那里是热带花草的世界,奇花异草许多虽叫不出名字,但却增加了他的视觉体验,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。在他此后的作品里,出现了更加多样的画材和画面构成,画面和色彩的搭配也更丰富实、斑斓和浓烈。事实上,对于思维活跃的画家来说,写生和体验定然会帮助其不断更新主题乃至风格的变化。例如已故云南画家王晋元是北方人毕业于中央美院,到云南工作后,西双版纳亚热带丰富的植物不仅丰富了作画的题材,更难得的是形成了前人花鸟画所没有的构图壮阔、繁密、饱满、浓烈,色墨辉映,清新奇丽的新风。在水墨写意画方面,郑利平的艺术实践,也迈出了可贵的一步,据我所知的郑利平,虽然没有在专业画院等处任职,但他在艺术上的投入,对艺术规律的深思探索、尤其是笔墨色彩的形式及其技法的锤炼,可谓全身心的投入、精益求精,就像许多业余出身而有成就的画家一样,心理上更求上进而更多付出,郑利平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喜人的、巨大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很勤奋, 所以精品甚多。行文至此,我还是要对几件作品略做点评。其中一种注重场景、多种植物花草组合画面的、感觉饱满丰富“草木华滋”的大幅作品,感觉生机一片、欣欣向荣,奇花异草主次分明,搭配得当,色墨鲜亮,气氛浓烈,洋溢着南洋异域热带激情。看惯了传统梅兰竹菊的观众,一定会感到眼前一亮。如《芳草连天》(2011),《宝和所见》(2010),《天涯飞华》(2013),前两件为近两米竖幅而后件为六尺整纸,十分壮观。另一种画幅略小,更为感性而率意之作,更加令人动容,如《新月闲花入酒杯》(2012)应属红花墨叶一类,此画笔墨极好,厚重灵动如信手拈来,浓墨枯笔似不经意而法度严格。《舞天堂》(2012),此作轻盈灵动,似信手点染,花叶相间,花藤共舞,艳而不俗。另一件《花影东风入旧枝》(2012),此画运笔恣肆,全用中锋,雄强沉实,浓墨重笔,力透纸背,我观此作,似看到画家胸中积墨,奋迅喷涌,笔下千钧。《三月樱花春烂漫》(2012),《玉卉初曼》(2012),这两幅又是信笔轻快,赋色娴雅,另有一种抒情风格。其近十年的作品, 表现行式多样,气象万千, 垮度之大, 手法之新, 从另一角度展露出郑利平随机而出, 抒胸中逸气, 无法之法之艺术风采,此等风格乃中国画发展创新所需的大境界。我从来反对当今流行的将画面格式化并把其当成个人风格的解读. 郑利平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别于时趋, 展现出其生机勃勃, 与时俱进的艺术风采。
我还注意到作于2013年的《四月祥云》,画面下垂嫩黄鲜绿相间的花叶花瓣,用笔用水非常到位,色、墨、水相破相辉,用笔浪漫抒情而有量感,因而画面十分淡雅、轻松而又浑厚,郑利平说,当时完成后感到缺点什么,就点一些墨点,感到不够,又把墨点加大加重,就成了这副画。这件作品看上去很有意思,随意的、说不上形象意义的墨点唱出画面浪漫的笔墨节奏,这件作品因此而洋溢着现代构成的风采。这一种现代感在郑利平的画里几乎随处可见,这也是郑利平在传统花鸟画艺术上的突破。由此可知,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完全可以与时俱进,它的生命力是无尽无休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3年8月于京华道不孤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无法之法 乃为至法
----郑利平的花鸟画艺术
孙   克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是一位很优秀的花鸟画家,他那别具一格的水墨写意花卉作品生机蓬勃,笔墨色彩构成昳丽的画面显示出画家熟练的功力技巧,尤其是他的艺术中流露出的文人气质和现代精神,更深深地打动了我。坦白的说,每当我面对他的花鸟画作品和观看他做画的时候,脑海里不禁会涌出多向的观感:时而兴奋与赞叹,时而欣喜而莫名,时而困惑或质疑。我想,或许有不少喜爱艺术的朋友,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在郑利平的画前走过,而对深于此道的画家和评论家们,更会扰动他们惯常的审美思维线性,或许做出不尽相同的评价。但人们都会肯定,郑利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花鸟画家。
          我认识郑利平很早,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在深圳参加展览、拍卖活动,我和姚有多先生曾经到郑利平家中拜访,知道他是一位喜爱美术也能作画的官员。后来不断有些交往,有一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,竟专门安排了一次他的同学们(据说其中不少如今身居要职)和在京的画家们写写画画的联谊活动。记得在他担任市长、市委书记的时候,我到云浮市去看他,在其居室彻夜的和他长谈艺术、观赏他的花鸟画作品。当时我就惊讶于他能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,如此投入作画,大有当年他同宗的先贤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、政务之暇做书画、啖狗肉的逸风雅韵,谈吐之间涉及国计民生,亦颇有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衷肠。在我所接触过的当下政界,郑利平酷爱画画多少有些“清高”,好像是个另类。其实,郑利平是经济学博士,早年也曾学机械制造、企业管理,又于哈佛大学学公共管理、明尼苏达大学做管理研究。其著作颇有影响,也通文史,学贯中西。所以,当五六年前听到郑利平弃政移师亚洲开发银行任职时,我当然弄不懂这些官场生态,不过我觉得他回归经济学专业“焉知非福”?果然,在这些年里他的艺术有了长足的进展,更宽松的环境、更愉悦的心态,更强的信心,更多的投入,令他越画越好。近见其新作题跋“唯有青露真性灵,闲笔涂来更怡情”;“昔下南洋渡饥荒,今到吕宋逐阳光”,可见其对南洋风土、阳光雨露的热爱,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艺术的愉悦心情。
          人所周知,中国画以其深厚的东方文化精神,超逸的写意造型语言体系,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工具载体,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。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画种各有千秋。其中,尤其以花鸟画最具特色,不仅画面上花鸟鲜活生动,体现了画家心眼中关照的自然物象体现了“物我一体”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,而且自文人画兴盛的千年来,画家们沿着诗歌比兴的传统,赋予花鸟拟人的品格,于是松、梅、竹、菊有了不畏岁寒风雪、孤高不移的“君子”性格,这样,画家看似画花鸟,而更似标榜胸臆,久而久之,题材难免就固化下来,加之传统的授受方法和程式技法特征,传统的花鸟画逐渐形成样式化的绘制与欣赏模式。近代以来,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下,中国人物画、山水画的风格面貌变化较大,而花鸟画则相对稳定,相对于人物画、山水画较多接受西方观念而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“中西结合”的倾向,看起来写意花鸟画方面则显得“纯”一些,比方说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,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的影响仍然很大,小写意方面,不少画家尚在任伯年及海派诸家、陈半丁、王雪涛等前贤们的树荫下。对于艺术的传承来讲,血脉的纯粹应该不是坏事,但精纯不等于固化,艺术的传承、发展、乃至突破,是必然与时代生产力、文化意识和审美倾向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。艺术的发展的独特性往往体现在富有想象力、创造力的个体创作行为上。检视西方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印象画派这段历史,我国自唐宋至20世纪漫长时期绘画史的发展规律无不如此,是大师引领时代,照耀后人,大师的创造意味着发展和突破。(多说一句:按照我这个大师标准看当下满天飞的自命的“大师”们,就有些滑稽了)。
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画当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学习传统及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。郑利平早年也从学习传统入手,曾临习过八大、青藤、吴昌硕、黄宾虹和潘天寿等。早年的作品传承了传统且有诸大家的印记。九十年代中,林墉在高度肯定郑利平艺术成就的同时,曾提及“尽管还未脱尽名家巨制的影响”(《郑利平画集》序,林墉,岭南美术出版社,1995年)。然观其近十年作品,郑利平凭借其深厚的东西方文化修养及其独到的审美视角, 通过对传统的消化吸收及其孜孜不倦的创新实践,“名家巨制的影响”已荡然。大家都感到他有足够的才气,胆子大,不完全遵照前人的蹊径去走。为此我想到多少年来,花鸟画的基本图式,包括题材的主从、布局的顾盼、落笔的前后,勾花点叶的次序,难免形成程序惯性,由此既形成了师承门派(风格的差异)的区别,也难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。前人有言,学花鸟“先易后难”,所谓“易”,是指对象的形貌有规律易掌握,更指技法有套路,循此则入门不难,但作花鸟对画家的文化素质、审美品格、笔墨修养,尤其是画家的想象力、创造性,这种内在的要求更高,这就是真正的“难”处。初看上去,郑利平的画门派并不清晰,技法体系也不十分周密,但是看多了以后,会发现在他似不经意和飘洒超逸的笔法之中,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笔墨规律、笔法墨法、布局的主次前后、疏密聚散、色墨相间配比的厚重浓烈、清幽淡雅的意境,把握得很有分寸,手法更是相当娴熟。我看他作画时,似乎胸无定法,但下笔迅捷,笔笔生发,随机而运,成品往往出乎意料。郑利平成功地学习了传统而后又成功地跳出传统的定式套路,从传统的必然王国又回归到其个性抒展的自由王国。我们看到了其对传统的消化、吸收并使其成为艺术创新的强大动力。石涛语:“无法之法,乃为至法”解释了郑利平的艺术现象,道明了郑利平的许多作品何以如此脱俗,时时有出人意料的表现。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很有天分。如今人们承认没有天分的人学艺术是终生受累白忙活。郑利平是潮汕地区揭阳人,潮汕此地文化深厚,从来誉为“海滨邹鲁”,自明清以来,书画之风极盛,上世纪早期更有多人到上海美专教书和学画,受海派影响很深,人才辈出,至今广州画界潮汕画家居多。郑利平受林墉、林丰俗、李照东等高手影响很深,大家对他的才华都很欣赏。应该一提的是,当代国学泰斗、书画大家选堂饶宗颐老先生更是对他这位天才小同乡青眼有加,为他题写斋号,为其画集做序,且多次为他的画作题记,这是选堂老先生对郑利平艺术成就的肯定。
          一位好的花鸟画家,起码要有两方面的要求,其一是对于花鸟世界的感应和喜爱,要与这个无言的世界有独特的沟通,乃至成为“花痴”“鸟友”。其二,技法的精当,我所谓的精当,一是“精到”,二要“得当”。从中国画的审美精髓来讲,笔墨要有表现力,但是技法表现“过生”或“过熟”皆不可取,这与白石老人的“似与不似之间”,宾虹老人的“绝似与绝不似之间”都是同一种理念。这种技法的掌握运用其实很难,过熟难免近俗,为文人写意画所忌,但文人画的“过生”由于业余性不重表现力而“流于空疏”(鲁迅的批评)。前面所讲花鸟画的难,就在于此。郑利平画花鸟多年,尤其是到了东南亚,那里是热带花草的世界,奇花异草许多虽叫不出名字,但却增加了他的视觉体验,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。在他此后的作品里,出现了更加多样的画材和画面构成,画面和色彩的搭配也更丰富实、斑斓和浓烈。事实上,对于思维活跃的画家来说,写生和体验定然会帮助其不断更新主题乃至风格的变化。例如已故云南画家王晋元是北方人毕业于中央美院,到云南工作后,西双版纳亚热带丰富的植物不仅丰富了作画的题材,更难得的是形成了前人花鸟画所没有的构图壮阔、繁密、饱满、浓烈,色墨辉映,清新奇丽的新风。在水墨写意画方面,郑利平的艺术实践,也迈出了可贵的一步,据我所知的郑利平,虽然没有在专业画院等处任职,但他在艺术上的投入,对艺术规律的深思探索、尤其是笔墨色彩的形式及其技法的锤炼,可谓全身心的投入、精益求精,就像许多业余出身而有成就的画家一样,心理上更求上进而更多付出,郑利平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喜人的、巨大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很勤奋, 所以精品甚多。行文至此,我还是要对几件作品略做点评。其中一种注重场景、多种植物花草组合画面的、感觉饱满丰富“草木华滋”的大幅作品,感觉生机一片、欣欣向荣,奇花异草主次分明,搭配得当,色墨鲜亮,气氛浓烈,洋溢着南洋异域热带激情。看惯了传统梅兰竹菊的观众,一定会感到眼前一亮。如《芳草连天》(2011),《宝和所见》(2010),《天涯飞华》(2013),前两件为近两米竖幅而后件为六尺整纸,十分壮观。另一种画幅略小,更为感性而率意之作,更加令人动容,如《新月闲花入酒杯》(2012)应属红花墨叶一类,此画笔墨极好,厚重灵动如信手拈来,浓墨枯笔似不经意而法度严格。《舞天堂》(2012),此作轻盈灵动,似信手点染,花叶相间,花藤共舞,艳而不俗。另一件《花影东风入旧枝》(2012),此画运笔恣肆,全用中锋,雄强沉实,浓墨重笔,力透纸背,我观此作,似看到画家胸中积墨,奋迅喷涌,笔下千钧。《三月樱花春烂漫》(2012),《玉卉初曼》(2012),这两幅又是信笔轻快,赋色娴雅,另有一种抒情风格。其近十年的作品, 表现行式多样,气象万千, 垮度之大, 手法之新, 从另一角度展露出郑利平随机而出, 抒胸中逸气, 无法之法之艺术风采,此等风格乃中国画发展创新所需的大境界。我从来反对当今流行的将画面格式化并把其当成个人风格的解读. 郑利平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别于时趋, 展现出其生机勃勃, 与时俱进的艺术风采。
我还注意到作于2013年的《四月祥云》,画面下垂嫩黄鲜绿相间的花叶花瓣,用笔用水非常到位,色、墨、水相破相辉,用笔浪漫抒情而有量感,因而画面十分淡雅、轻松而又浑厚,郑利平说,当时完成后感到缺点什么,就点一些墨点,感到不够,又把墨点加大加重,就成了这副画。这件作品看上去很有意思,随意的、说不上形象意义的墨点唱出画面浪漫的笔墨节奏,这件作品因此而洋溢着现代构成的风采。这一种现代感在郑利平的画里几乎随处可见,这也是郑利平在传统花鸟画艺术上的突破。由此可知,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完全可以与时俱进,它的生命力是无尽无休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3年8月于京华道不孤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无法之法 乃为至法
----郑利平的花鸟画艺术
孙   克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是一位很优秀的花鸟画家,他那别具一格的水墨写意花卉作品生机蓬勃,笔墨色彩构成昳丽的画面显示出画家熟练的功力技巧,尤其是他的艺术中流露出的文人气质和现代精神,更深深地打动了我。坦白的说,每当我面对他的花鸟画作品和观看他做画的时候,脑海里不禁会涌出多向的观感:时而兴奋与赞叹,时而欣喜而莫名,时而困惑或质疑。我想,或许有不少喜爱艺术的朋友,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在郑利平的画前走过,而对深于此道的画家和评论家们,更会扰动他们惯常的审美思维线性,或许做出不尽相同的评价。但人们都会肯定,郑利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花鸟画家。
          我认识郑利平很早,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在深圳参加展览、拍卖活动,我和姚有多先生曾经到郑利平家中拜访,知道他是一位喜爱美术也能作画的官员。后来不断有些交往,有一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,竟专门安排了一次他的同学们(据说其中不少如今身居要职)和在京的画家们写写画画的联谊活动。记得在他担任市长、市委书记的时候,我到云浮市去看他,在其居室彻夜的和他长谈艺术、观赏他的花鸟画作品。当时我就惊讶于他能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,如此投入作画,大有当年他同宗的先贤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、政务之暇做书画、啖狗肉的逸风雅韵,谈吐之间涉及国计民生,亦颇有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衷肠。在我所接触过的当下政界,郑利平酷爱画画多少有些“清高”,好像是个另类。其实,郑利平是经济学博士,早年也曾学机械制造、企业管理,又于哈佛大学学公共管理、明尼苏达大学做管理研究。其著作颇有影响,也通文史,学贯中西。所以,当五六年前听到郑利平弃政移师亚洲开发银行任职时,我当然弄不懂这些官场生态,不过我觉得他回归经济学专业“焉知非福”?果然,在这些年里他的艺术有了长足的进展,更宽松的环境、更愉悦的心态,更强的信心,更多的投入,令他越画越好。近见其新作题跋“唯有青露真性灵,闲笔涂来更怡情”;“昔下南洋渡饥荒,今到吕宋逐阳光”,可见其对南洋风土、阳光雨露的热爱,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艺术的愉悦心情。
          人所周知,中国画以其深厚的东方文化精神,超逸的写意造型语言体系,独特的笔墨技法和工具载体,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。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画种各有千秋。其中,尤其以花鸟画最具特色,不仅画面上花鸟鲜活生动,体现了画家心眼中关照的自然物象体现了“物我一体”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,而且自文人画兴盛的千年来,画家们沿着诗歌比兴的传统,赋予花鸟拟人的品格,于是松、梅、竹、菊有了不畏岁寒风雪、孤高不移的“君子”性格,这样,画家看似画花鸟,而更似标榜胸臆,久而久之,题材难免就固化下来,加之传统的授受方法和程式技法特征,传统的花鸟画逐渐形成样式化的绘制与欣赏模式。近代以来,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下,中国人物画、山水画的风格面貌变化较大,而花鸟画则相对稳定,相对于人物画、山水画较多接受西方观念而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“中西结合”的倾向,看起来写意花鸟画方面则显得“纯”一些,比方说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,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的影响仍然很大,小写意方面,不少画家尚在任伯年及海派诸家、陈半丁、王雪涛等前贤们的树荫下。对于艺术的传承来讲,血脉的纯粹应该不是坏事,但精纯不等于固化,艺术的传承、发展、乃至突破,是必然与时代生产力、文化意识和审美倾向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。艺术的发展的独特性往往体现在富有想象力、创造力的个体创作行为上。检视西方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印象画派这段历史,我国自唐宋至20世纪漫长时期绘画史的发展规律无不如此,是大师引领时代,照耀后人,大师的创造意味着发展和突破。(多说一句:按照我这个大师标准看当下满天飞的自命的“大师”们,就有些滑稽了)。
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画当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学习传统及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。郑利平早年也从学习传统入手,曾临习过八大、青藤、吴昌硕、黄宾虹和潘天寿等。早年的作品传承了传统且有诸大家的印记。九十年代中,林墉在高度肯定郑利平艺术成就的同时,曾提及“尽管还未脱尽名家巨制的影响”(《郑利平画集》序,林墉,岭南美术出版社,1995年)。然观其近十年作品,郑利平凭借其深厚的东西方文化修养及其独到的审美视角, 通过对传统的消化吸收及其孜孜不倦的创新实践,“名家巨制的影响”已荡然。大家都感到他有足够的才气,胆子大,不完全遵照前人的蹊径去走。为此我想到多少年来,花鸟画的基本图式,包括题材的主从、布局的顾盼、落笔的前后,勾花点叶的次序,难免形成程序惯性,由此既形成了师承门派(风格的差异)的区别,也难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。前人有言,学花鸟“先易后难”,所谓“易”,是指对象的形貌有规律易掌握,更指技法有套路,循此则入门不难,但作花鸟对画家的文化素质、审美品格、笔墨修养,尤其是画家的想象力、创造性,这种内在的要求更高,这就是真正的“难”处。初看上去,郑利平的画门派并不清晰,技法体系也不十分周密,但是看多了以后,会发现在他似不经意和飘洒超逸的笔法之中,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笔墨规律、笔法墨法、布局的主次前后、疏密聚散、色墨相间配比的厚重浓烈、清幽淡雅的意境,把握得很有分寸,手法更是相当娴熟。我看他作画时,似乎胸无定法,但下笔迅捷,笔笔生发,随机而运,成品往往出乎意料。郑利平成功地学习了传统而后又成功地跳出传统的定式套路,从传统的必然王国又回归到其个性抒展的自由王国。我们看到了其对传统的消化、吸收并使其成为艺术创新的强大动力。石涛语:“无法之法,乃为至法”解释了郑利平的艺术现象,道明了郑利平的许多作品何以如此脱俗,时时有出人意料的表现。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很有天分。如今人们承认没有天分的人学艺术是终生受累白忙活。郑利平是潮汕地区揭阳人,潮汕此地文化深厚,从来誉为“海滨邹鲁”,自明清以来,书画之风极盛,上世纪早期更有多人到上海美专教书和学画,受海派影响很深,人才辈出,至今广州画界潮汕画家居多。郑利平受林墉、林丰俗、李照东等高手影响很深,大家对他的才华都很欣赏。应该一提的是,当代国学泰斗、书画大家选堂饶宗颐老先生更是对他这位天才小同乡青眼有加,为他题写斋号,为其画集做序,且多次为他的画作题记,这是选堂老先生对郑利平艺术成就的肯定。
          一位好的花鸟画家,起码要有两方面的要求,其一是对于花鸟世界的感应和喜爱,要与这个无言的世界有独特的沟通,乃至成为“花痴”“鸟友”。其二,技法的精当,我所谓的精当,一是“精到”,二要“得当”。从中国画的审美精髓来讲,笔墨要有表现力,但是技法表现“过生”或“过熟”皆不可取,这与白石老人的“似与不似之间”,宾虹老人的“绝似与绝不似之间”都是同一种理念。这种技法的掌握运用其实很难,过熟难免近俗,为文人写意画所忌,但文人画的“过生”由于业余性不重表现力而“流于空疏”(鲁迅的批评)。前面所讲花鸟画的难,就在于此。郑利平画花鸟多年,尤其是到了东南亚,那里是热带花草的世界,奇花异草许多虽叫不出名字,但却增加了他的视觉体验,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。在他此后的作品里,出现了更加多样的画材和画面构成,画面和色彩的搭配也更丰富实、斑斓和浓烈。事实上,对于思维活跃的画家来说,写生和体验定然会帮助其不断更新主题乃至风格的变化。例如已故云南画家王晋元是北方人毕业于中央美院,到云南工作后,西双版纳亚热带丰富的植物不仅丰富了作画的题材,更难得的是形成了前人花鸟画所没有的构图壮阔、繁密、饱满、浓烈,色墨辉映,清新奇丽的新风。在水墨写意画方面,郑利平的艺术实践,也迈出了可贵的一步,据我所知的郑利平,虽然没有在专业画院等处任职,但他在艺术上的投入,对艺术规律的深思探索、尤其是笔墨色彩的形式及其技法的锤炼,可谓全身心的投入、精益求精,就像许多业余出身而有成就的画家一样,心理上更求上进而更多付出,郑利平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喜人的、巨大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 郑利平很勤奋, 所以精品甚多。行文至此,我还是要对几件作品略做点评。其中一种注重场景、多种植物花草组合画面的、感觉饱满丰富“草木华滋”的大幅作品,感觉生机一片、欣欣向荣,奇花异草主次分明,搭配得当,色墨鲜亮,气氛浓烈,洋溢着南洋异域热带激情。看惯了传统梅兰竹菊的观众,一定会感到眼前一亮。如《芳草连天》(2011),《宝和所见》(2010),《天涯飞华》(2013),前两件为近两米竖幅而后件为六尺整纸,十分壮观。另一种画幅略小,更为感性而率意之作,更加令人动容,如《新月闲花入酒杯》(2012)应属红花墨叶一类,此画笔墨极好,厚重灵动如信手拈来,浓墨枯笔似不经意而法度严格。《舞天堂》(2012),此作轻盈灵动,似信手点染,花叶相间,花藤共舞,艳而不俗。另一件《花影东风入旧枝》(2012),此画运笔恣肆,全用中锋,雄强沉实,浓墨重笔,力透纸背,我观此作,似看到画家胸中积墨,奋迅喷涌,笔下千钧。《三月樱花春烂漫》(2012),《玉卉初曼》(2012),这两幅又是信笔轻快,赋色娴雅,另有一种抒情风格。其近十年的作品, 表现行式多样,气象万千, 垮度之大, 手法之新, 从另一角度展露出郑利平随机而出, 抒胸中逸气, 无法之法之艺术风采,此等风格乃中国画发展创新所需的大境界。我从来反对当今流行的将画面格式化并把其当成个人风格的解读. 郑利平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别于时趋, 展现出其生机勃勃, 与时俱进的艺术风采。
我还注意到作于2013年的《四月祥云》,画面下垂嫩黄鲜绿相间的花叶花瓣,用笔用水非常到位,色、墨、水相破相辉,用笔浪漫抒情而有量感,因而画面十分淡雅、轻松而又浑厚,郑利平说,当时完成后感到缺点什么,就点一些墨点,感到不够,又把墨点加大加重,就成了这副画。这件作品看上去很有意思,随意的、说不上形象意义的墨点唱出画面浪漫的笔墨节奏,这件作品因此而洋溢着现代构成的风采。这一种现代感在郑利平的画里几乎随处可见,这也是郑利平在传统花鸟画艺术上的突破。由此可知,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完全可以与时俱进,它的生命力是无尽无休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3年8月于京华道不孤斋